首页 > 四书五经 > 论语  > 

《论语》学而篇·第十一章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 【赏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

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论语

标签:

《论语》学而篇·第十一章由网友整理并在论语栏目发布,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论语》学而篇·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