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书五经 > 孟子  >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节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注释】(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

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3)于:介词,对于(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7)于:到(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10)亦然:也是这样(11)察:考察(12)政:当权者(13)无如:没有像……(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15)对:回答(16)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

好:喜欢(17)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18)喻:打比方,作说明(19)填:拟声词,模拟鼓声(20)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击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下文“树之”的“之”用法相同(21)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

兵,兵器、武器刃,刀、刀剑等既:已经接,接触、交锋(22)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23)走:跑,这里指逃跑(24)或:有的人(25)则:连词,那么(26)何如:怎么样(27)直:通“只”,只是,不过。

(28)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29)如:如果(30)则:连词,就(31)无:通“毋”,不要(32)望:希望(33)于:比(34)违:违反,耽误这里指耽误(35)时:季节(36)谷:粮食的统称。

(37)胜:完全,尽[1](38)数罟:密网(39)洿:深(40)斤:锛子(41)以时:按一定的季节(42)养生:供养活着的人(43)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44)憾:遗憾(45)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46)始:开端(47)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二分多(48)树:给……种植(49)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穿(50)豚:小猪(51)彘:猪(52)畜:畜养(53)之:助词(54)无:通“毋”,不要。

(55)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意(56)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57)庠序:都指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58)教:教化(59)申:反复陈述(60)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61)义:道理(6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63)黎民:百姓(64)然而:这样(如此)却。

(65)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66)食:动词,吃(67)食:名词,食物(68)检:通敛收积、储藏的意思(69)涂:通“途”,路上(70)饿莩:饿死的人(71)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72)岁:年成。

(73)兵:兵器(74)无:通“毋”,不要(75)罪:归咎,归罪(76)斯:则、那么(77)至:到,这里指归顺【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赏析】  梁惠王认为自己是为民分忧的,可是孟子却不这样认为,他举了个战争中逃跑的例子,五十步笑百步,同样是逃跑,有什么资格讥笑别人呢?也就是说,所有的统治者都不愿意自己的民众死得光光的,当有天灾人祸发生时,统治者们总要顾及一下民众,以期得到民众的拥护。

但是这种顾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安居乐业问题所以不是最佳的行为方式所以孟子提出了“不违农时,……养生丧死无憾”的等等王道政策  这些为民着想的政策,其实从周初以来就有的,如《国语鲁语上》:“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罝罗,矠鱼鳖以为夏犒,助生阜也。

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禁罝罜蔍,设阱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国语周语》说:“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馀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

国有班事,县有序民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以及《论语》中孔子有许多爱民思想,这些很好的为民政策为什么没有得到发扬和传承呢?这就要从周初的大封建说起,本来分封而建立诸侯邦国是件好事,是周初统治者将自己信得过的人派出去镇守各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世袭制的弊病和陋规,后来各诸侯邦国的继承者们都将所辖之地认为是自己的私有,而既得利益不容侵犯,个人利益更不容侵犯,于是私有制就愈演愈烈,从争夺人类赖以饱腹的食物开始,到争夺财产,再到争夺可以生产财产的土地,人类的私欲失去了限度,变得荒淫而可怕。

人类更失去了应该凝聚的特性,成了一盘散沙,各自为阵,顽固地坚持着所谓的民族习惯、民族风俗(所谓的优秀种族),个人利益,并且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采取了纯粹的地方保护主义,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根本不考虑、不在乎别人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不考虑、不在乎别人的生存与发展,不考虑、不在乎大自然运行的独特规律,只想自己来统治这个大地上的人类,统治大自然,作威作富,只手遮天。

因此就有了混乱不堪的春秋战国时代孟子在此时重提王道和爱民思想,重提行为方式问题,是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意义的

孟子

标签: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节由网友整理并在孟子栏目发布,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