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书五经 > 孟子  > 

《孟子》尽心上·第四十三节

【原文】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注释】1.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向孟子求学2.挟:《孟子·万章下》:“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战国策·秦策一》:“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这里用为要挟、强迫别人服从之意,又有凭仗之意【译文】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的时候,好象是属于以礼对待的那种人,可是您却不搭理他,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凭仗着自己是贵族而问,凭仗着贤能而问,凭仗着是长辈而问,凭仗着有功勋功劳而问,凭仗着有老交情而问,这些我一律都不回答滕更在其中占了两个方面”【赏析】   知道人的本性、本能和本质,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这就是孟子在教育上采用的最佳行为方式。

古代教育,很少象现代填鸭式的教育,主要是要学生自己去想、去悟,然后才来问老师,老师则在这个问题上给予启发如果不问,老师就可以认为是学懂了,从而讲下一个问题但如果要问老师,则不能“挟贵,挟贤,挟长,挟有勋劳,挟故而问”,因为,要“问”,就要有一种谦虚的态度,按孔子的说法是“不耻下问”。

如果耻于下问,也就说明这个人不谦虚,而不谦虚则学不到真正的东西滕更就是不谦虚,所以孟子才采取不搭理他的行为方式这便是孟子的尽心知命之处

孟子

标签:

《孟子》尽心上·第四十三节由网友整理并在孟子栏目发布,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孟子》尽心上·第四十三节